「摆脱了 SEC 诉讼纠纷阴影的 Ripple,正在争议中继续走向它已布局多年的支付赛道。跨法域监管与披露义务等合规方向的建设,依然构成 Ripple 经营与融资的底层约束。在此约束之上,Ripple 的」支付(流量)—托管(资产)—稳定币(结算)「飞轮也正逐步打开。」
撰文:桂若飞、Cheryl、Queenie
2025 年 8 月 7 日,SEC 官方公布与 Ripple 及两名高管共同撤回上诉的消息,并确认最终判决及救济安排保持有效。历时约五年,这一场意义重大的监管长跑终于在近期正式尘埃落定。这份判决结果彻底改变了Ripple 发行和运营 XRP 的合规路径,同时也为加密货币的证券性质判定竖立了全新的标准。同时,这五年以来,整个 XRP 生态也在不断发展与更迭,准备在新一轮周期中大显身手。本文将深入分析 Ripple 和 SEC 的诉讼细节,并且详细分析 XRP 代币及其背后的庞大生态。
首先,要深入分析 Ripple 和 SEC 的这场诉讼拉锯战,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诉讼发展的时间线以及主要进展。
2020 年 12 月 22 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SDNY)诉 Ripple 及两名高管,指控其通过未注册的数字资产证券发行募集逾 13 亿美元,寻求禁令、追缴及民事罚金等救济。
2023 年 7 月 13 日,法官 Analisa Torres 作出部分简易判决:
(上图为 23 年 7 月份简易判决的最终结论)
2023 年 10 月 3 日,法院驳回SEC 就有利于 Ripple 的部分裁判提起上诉的请求。2023 年 10 月 19 日,SEC 自愿撤回对两名高管的剩余主张,从而免去原定陪审团审理。
进入救济阶段后,2024 年 8 月 7 日法院下达最终判决与永久禁令:
同时法院在 2025 年 6 月驳回双方拟以更低金额和解而请求的「示意性裁定」。
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终于在近期尘埃落定。2025 年 8 月 7 日,SEC 公布与 Ripple 及两名高管共同撤回上诉的消息,确认最终判决及救济安排保持有效。
本案的争议核心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 「 XRP 是否属于证券」,而是Ripple 针对 XRP 的特定发行 / 销售行为是否构成《证券法》意义上的投资合同。
美国最高法院在 Howey 一案的判例对「投资合同」的经典表述为:「一项契约、交易或方案,其中某人投入资金于共同企业,并期望主要来自他人努力的收益。」
(「an investment of money in a common enterprise with profits to come solely from the efforts of others.」)
这一判断标准可以详细展开为以下四个要素:
(上图为 23 年 7 月份的简易判决中,对 Howey 测试的详细分析)
在 SEC 的指控框架中,Ripple 对 XRP 的机构销售伴随了面向机构的谈判、信息沟通以及合同承诺,法院据此认定这类机构买方对 XRP 的利润预期与对 Ripple 管理努力的可归属性更为明显,满足 Howey 测试中投资合同的标准;
而 XRP 的程序化交易,其实本质是在公开市场、以中心对手方撮合方式发生的二级交易,SEC 难以证明这类买方具有且可被法院识别的合理收益预期。因此,纽约南区法院认定 SEC 就此类交易的举证并不充分;
至于其他分配渠道中的 XRP ,由于这部分的 XRP 主要用于 Ripple 的员工激励或生态补贴等用途。而这类 XRP 的持有者在获取 XRP 时通常并未支付相应的对价。因此,这类买方缺少「资金投入」这一核心要素,因此也不触发 Howey 测试。
综上所述,法院基于行为类型的维度上对 XRP 进行了精细区分。同一代币,在不同交易情境,得出截然不同证券法结论,这恰是本案判决的参考价值所在。
对 Ripple 而言,这一诉讼判为 Ripple 的合规与业务的边界进行了强制划线。面向机构或定向投资者的融资与分销 XRP 须符合证券发行合规框架,或充分满足豁免条件。XRP 市场化流通环节的风险虽未完全化解,但在 Howey 测试的判断框架下,SEC 对其的监管被显著限缩。对 XRP 生态而言,二级市场流动的大部分 XRP 摆脱了被认定为「证券」的可能性,也从客观上缓解了交易平台与做市商的直接合规风险。但凡涉及基于 XRP 的定向融资、场外协议、配售与锁定等场景,仍需进行严密的合规设计和风控管理。
更广泛地说,本案进一步改变了行业对「代币本体属性」的讨论范式 —— 证券法对于加密货币的适用要以「交易行为」为核心进行切分,而非以「代币性质」为核心一刀切。这对后续加密货币代币经济学设计(如功能性代币、激励型分发、生态补贴)与信息披露的具体口径都有可能产生长远的结构性影响。
整体而言,Ripple 在最敏感的二级市场流通层面取得关键性胜利,但在针对机构的「募资—发行」层面接受了 SEC 监管要求。
司法纠纷的正式结束,不仅为 Ripple 铺开以美国为重要节点的全球化市场扫清了障碍,更让这个一直以来在存在颇多争议的公司和与其联系深厚的代币 XRP 再次吸引了全世界投资者的注意。在为人们熟知的老币中,XRP 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它曾经创造狂热的造富神话,却也一度遭到一线交易所普遍下架;它有着庞大的追捧者群体,每次或大或小的行情中总会迎来一波拉升,却也受到最多的诟病,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泡沫、中心化、没有链上生态、价值捕获机制不明等等。接下来,本文试图对 Ripple 庞大的产品体系、底层公链 XRP Ledger(XRPL)和 XRPL 的原生代币 XRP 做一个初步的介绍,从 Ripple 的产品版图、商业模式、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出发,帮各位读者初步认识这个复杂的项目和背后的价值逻辑。
Ripple,又称Ripple Labs,是一家集跨境支付、机构级数字资产托管、稳定币发行以及区块链基础设施于一体的综合的面向机构的金融科技公司。
Ripple 最初由开发者 Ryan Fugger 和 Jed McCaleb 于 2012 年创立,致力于利用去中心化、高效率的账本技术,建立基于信任的支付网络。但真正为其商业帝国奠定雏形的,是华尔街金融精英、美国线上贷款平台 E-Loan 创始人 Chris Larsen 的加入。与众多去中心化信仰者不同,华尔街正统金融精英的背景,让 Larsen 看到了 Ripple 及更广大的区块链技术的另一种可能。Larsen 心中的 Ripple,不是取代以银行为代表的中心化金融体系的全新系统,而是为银行跨境支付功能跨越性升级提供底层技术支持的绝佳工具。Larsen 的理念在当时受到了 McCaleb 等去中心化信仰者的猛烈抨击,但从今天稳定币的广泛应用和 Ripple 的庞大支付商业版图来看却不乏先见之明。
今天的 Ripple,以 XRP Ledger 公链 (XRPL) 为底层技术栈,利用 XRP 作为 XRPL 原生流动性及费用资产,提供了包括Ripple Payments 跨境支付结算、Ripple Custody 数字资产托管及代币化、稳定币 RLUSD在内的综合的、成体系的金融服务。
Ripple Payments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支付提供商、银行、跨国企业等机构提供跨境支付服务。Ripple Payments 的跨境支付包括三条路径:法币、稳定币(含自家稳定币 RLUSD 及其他第三方稳定币)、XRP,在三条路径间按合规、成本、流动性等因素实时择优路由,实现实时的跨境支付,并内置流 KYC/AML/ 制裁筛查与对账审计功能。其典型交付场景包括:B2B/ 平台商户结算、汇款、跨境薪资发放与企业司库美元获取等。
作为一个全球支付平台,Ripple Payments 目前已覆盖90 多个市场和 55+ 种币种。在合规方面,Ripple Payments 目前已取得包括美国、阿联酋在内的 64 个司法辖区发放的许可证和 MTL 证书,正在向欧盟、英国、新加坡等司法管辖区的机构申请合规许可。此外,Ripple Payments 还取得了SOC 2 Type II 与 ISO 27001 等国际权威安全认证,加入了美国银行家协会(ABA)及多国支付行业协会,构建起覆盖数据安全、运营合规与行业联动的全球支付信任机制,显著增强其可接入性。截止 2025 年 6 月,Ripple Payments 已累计处理超过700 亿美元的资金结算。
Ripple Custody 是一套面向银行、托管行、交易所与大型企业提供的机构级数字资产托管解决方案。托管是数字资产业务的基础,为机构的代币化、稳定币发行、数字资产管理等用例提供底层安全支持。Ripple Custody 结合了 MPC/HSM 密钥管理、分层冷热钱包、策略化审批 / 权限、审计报表与合规模块等功能,可在本地或云端部署,为机构提供定制化的托管服务。
除了核心的数字资产托管功能之外,Ripple Custody 还为用户提供稳定币发行及管理、公司后台统一治理编排等功能。利用 Ripple Custody,机构可以在 XRP Ledger 与任意 EVM 兼容链上完成稳定币的铸造 / 销毁与储备管理,服务支付、结算与抵押等场景(已出现的用例包括 SocGen FORGE 在 XRPL 发行 EURCV、韩国 BDACS 托管 RLUSD 等)。此外,机构还可以利用 Ripple Custody 将结算、对账、报表等后台流程上链自动化,联通公 / 私链与核心银行系统,并通过可配置策略与审批工作流满足监管与内控。透过这些功能的设计,可以看出 Ripple Custody 并不满足于成为一个单一的数字托管服务商,而是意在打造覆盖公司代币化与支付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的数字资产运营平台。
提供这种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来自于 Ripple 与多个有着长期托管经验积累的成熟经纪商的合作。通过收购为 HSBC、花旗银行、BNP Paribas、SocGen FORGE 等知名机构提供服务的瑞士托管技术商 Metaco、持有 NYDFS 信托牌照的 Standard Custody & Trust (SCTC)等成熟的经纪商,Ripple 不仅引入了银行级的托管与 tokenization 技术能力,更补强了其产品在美国等各个市场的合规监管资质。目前,Ripple Custody 已获得 FIPS 140-2 Level 4 认证,符合 SOC 2 Type II 和 ISO 27001 标准。今年 4 月,Ripple 宣布以 12.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Hidden Road,成为加密货币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之一。这一大规模的收购举动,将使得 Ripple 成为首家自行拥有并运营全球多资产 prime broker的加密公司,目前,这一收购仍在等待监管审批和交割流程中。
RLUSD 是由 Ripple 体系内受监管实体 SCTC 在纽约有限信托牌照下、在 XRPL 与 ERC-20 双链原生发行的美元稳定币:承诺 1:1 赎回、储备以现金与等价物持有并按月鉴证。目前,RLUSD 已集成至 Ripple Payments,并对接 Kraken、Gemini、Bitget、BitMEX、Alchemy Pay 等多家出入金平台和全球化交易平台。截止 9 月 9 日,RLUSD 已发行并流通超过 7.3 亿美元。
作为 Ripple 产品的技术基座,XRP Ledger(XRPL)公链从设计之初,就面向金融场景进行了优化:
XRPL 低成本、高效率、可控制的特点,使其天然适合成为 Ripple 全线产品的技术底座。
除主网之外,在今年 6 月,XRPL 还上线了与主网并行运行、完全兼容以太坊的侧链XRPL EVM Sidechain,旨在把 EVM 智能合约能力引入 XRPL 生态,同时通过桥接与以太坊主网实现价值互通。因此,复杂的业务逻辑可在侧链上得到承载,而 XRPL 主网则专注低延迟的清结算,从而把「支付(流量)× 稳定币(结算)× 托管(治理)」闭环在同一技术栈下运行。这一举措也进一步弥补了 XRP 长期以来在链上用例方面的空白。尽管 XRPL EVM 侧链仍处于早期,整体用户规模、流动性深度、协议成熟度仍有待验证,截止 9 月 9 日,该侧链已经吸引了 30 多个 dApps 进行构建。
XRP 是 XRPL 的原生资产,全部在 XRPL 网络创世时生成、总量上限 1000 亿,不可再增发;XRP 被用于支付 XRPL 的网络手续费(被销毁,用作反垃圾)、账户与账本对象的储备抵押,以及在 XRPL 内置 DEX/AMM 与路径寻优(Auto-Bridging)中充当桥接流动性,把不同代币或法币网关资产在一次交易内完成「换汇 + 转账」。它也可在 XRPL EVM Sidechain 上作为 Gas 支付合约执行费用,连接更通用的 EVM 应用生态。但值得注意的是,XRP ≠ Ripple 股权,不享有 Ripple 公司利润或 RLUSD 备付利差的分配权;其价值更多取决于 XRPL 的真实用量(支付 / 兑换 / 做市)、流动性与供给安排(手续费销毁、储备、托管释放),以及宏观风险偏好等因素。
不同于其他加密项目的圈内传播,Ripple 的目光从一开始就投向了加密市场之外,体量庞大得多的跨境结算市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2024 年全球跨境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 1000 万亿美元,而其中用 USDT、USDC、BTC、ETH 等加密货币结算的跨境支付交易仅占到 2.5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加密货币结算仍然处于早期,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一,跨法域许可 /KYC/AML 与「旅行规则」执行差异大,合规可用性不确定,银行与大型企业难以在全球统一上线;其二,首末公里(法币出入金、收款人侧到账与退汇处理)仍是瓶颈,很多走廊的本地清算与对账流程没打通;其三,链上流动性与做市深度主要集中在少数币与少数平台,难以持续覆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流货币的大额、低滑点需求;其四,企业级内控与会计审计(多签、职责分离、账务与税务处理、审计留痕)在传统栈更成熟,而链上与稳定币栈仍需时间适配。与此同时,传统的跨国支付系统也在不断提速降摩擦(SWIFT gpi/ISO 20022、各国即时支付系统互联等),抬高了「可用性基线」。多数机构更倾向于把加密 / 稳定币当作补充路径而非主要路径。
Ripple CEO Brad Garlinghals 在 2025 新加坡 APEX 峰会上表示,XRP 在未来 5 年内有望取代 SWIFT 系统 14% 的结算量。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交易结算网络,SWIFT 承载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加密货币结算总量的交易结算。即使将 SWIFT 系统 14% 的业务量限缩在 20 万亿,以 Ripple 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支付想要实现取代这部分结算量,也需要实现超过 51% 的业务复合增速,这将是一条极具挑战的增长曲线。因此,Ripple 对发展的预期更像一种「愿景式的目标」。在与 SWIFT 等传统支付系统争夺市场份额之前,Ripple 还需要解决合规许可、出入金渠道、流动性深度等一系列前置问题。
对于 Ripple 而言,更为现实的一条增长路径是:在特定走廊 / 特定客户群(加密原生企业、平台经济、传统金融结算不发达的新兴市场)取得分段突破,与传统轨并行;随着合规(尤其美国 / 欧盟)与稳定币治理明朗、托管与做市深度提升,再逐步扩大渗透。跨境支付市场的一大特点在于,这些支付往往无法绕开美国、欧盟、英国等金融体系成熟、监管完善、合规难度较大的地区。尤其对于主要面向机构提供服务的 Ripple 而言,在世界各个主要司法辖区的合规建设必然成为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合规建设不仅是 Ripple 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 Ripple 在加密货币跨境支付领域抢占市场先机,建立产品护城河的重要机遇。截至 2025 年 4 月,Ripple 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超过 55 张汇款牌照(MTL),覆盖美国 33 个州以及迪拜等地。其公司与子公司已在新加坡拿到 MAS 的 Major Payment Institution(MPI)牌照、在爱尔兰完成 VASP 登记,并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获 DFSA 许可;与此同时,自家稳定币 RLUSD 由 NYDFS 受限信托主体发行,实行 100% 现金及等价物备付 + 月度鉴证,且已被 DFSA 认定为 Recognised Crypto Token,储备由 BNY Mellon 托管,形成「监管框架—透明储备—一线托管行」的闭环,显著降低企业客户的准入摩擦与合规不确定性。
让 Ripple 的合规真正发挥效用的,是 Ripple 积极引进公共部门参与和吸收其他加密资产势能的努力。对于 Ripple 而言,合规仅仅是一张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的入场券。如何铺展使用渠道,如何获得全球机构成本高昂、难以获取、极度稀缺的信任,或许是 Ripple 在现在和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现阶段,Ripple 交出的答卷是:推动政企合作,引入公共部门项目,为其产品提供无形的背书。Ripple 通过 Ctrl Alt 为迪拜土地局(DLD)的不动产代币化项目提供机构级托管,还是格鲁吉亚、不丹、帕劳等国家公共部门 CBDC 项目的支持平台。此外,Ripple 还将主流稳定币并联入 XRPL(包括 USDC 原生上线),与 RLUSD 共同构成更深的稳定币流动性池,反哺跨境结算路径的可达性与成功率;对外,Ripple Payments 以单一 API 连接 90+ 市场 /55+ 币种的出兑网络,承接银行、PSP 与加密企业的真实流量,形成「场景—流动性—合规」的正循环。
Ripple 的底气来自于其强大的资本积累。XRP 是市值最大的加密货币之一,尽管对于其币价与功能的争议从未停止,但不可否认的是,XRP 为 Ripple 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不同于一般加密项目对去中心化的普遍追求,Ripple 团队持有大量 XRP 代币。其 CEO 也曾毫不避讳地表示:出售 XRP 代币是 Ripple 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Ripple 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披露,Ripple 的公司钱包中持有 456 万枚 XRP,价值约 102.7 亿美元。此外,Ripple 还在托管账户中存有 3.71 亿枚 XRP,价值高达 835 亿美元,这些资金将在未来几年逐步解锁。资本与渠道的「内生化」进一步强化了 Ripple 的引资能力:老牌战略股东 SBI Holdings 持续加码双方合作,计划与 Ripple 于日本分销 RLUSD(目标 2026 年初),把股东关系转化为落地渠道;同时,Ripple 在 2022 年以约 150 亿美元的估值回购 C 轮股份,展现出较强的资本韧性与自我造血能力,为后续并购、牌照拓展与生态投入提供弹性。
XRP 和 XLM 虽然都专注于跨境支付和金融基础设施,但在理念和目标市场上存在根本性差异。
XRP 由 Ripple 公司主导开发,主要面向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旨在强调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兼容性和监管合规,目标成为传统银行间结算的数字化智慧升级方案。
XLM 由 Stella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开发,走普惠路线,旨在为全球普通人民提供金融服务。因此 Stellar 网络更注重普惠金融,支持多种资产的原生发行和交易,并内置去中心化交易所功能。
双方针对定位选择了不同的共识机制。
XRPL 采用基于 UNL(Unique Node List) 的拜占庭容错共识与 Negative UNL 容错机制,协议升级需超过 80% 验证者、持续两周支持方能激活。 这套机制打造了一个高度可控的网络环境,确保了机构级别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代价是将治理权集中在少数可信节点手中,形成了更适合传统金融机构的准许可制生态。
XLM 采用 SCP(Federated Byzantine Agreement) 的联邦式共识与「quorum slice」结构。 这种设计释放了网络的自主性和包容性,允许任何节点无需许可地参与并构建信任关系,创造了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全球支付网络,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参与者的多样化需求,但也带来了更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XRPL 拥有更成熟的原生交易基础设施——原生 CLOB+DEX 自 2012 年就存在,2024 年 XLS-30 AMM 在主网上线并持续优化,2025 年推出的 EVM 侧链主网让 XRP 可作为 gas 费用,通过 Axelar 桥实现多链互通,形成了从原生交易到 EVM 兼容的完整生态。
相比之下,Stellar 选择了更激进的智能合约路线,2024 年 Protocol 20 激活 Soroban 智能合约平台,SDF 官方配套生态基金推动开发者采用。
在代币经济学方面,XRP 采用预挖矿模式,总供应量固定为 1000 亿枚,目前流通供应量为 594.8 枚。Ripple 持有接近三分之一的 XRP,并于 2017 起将 550 亿 置于链上按月释放的托管,当月未用部分回滚重锁。这种模式为网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但也存在关于中心化控制的担忧。XRP 销毁机制通过交易费用实现,每笔交易都会销毁少量 XRP,理论上具有通缩特性。
XLM 同样采用预挖矿模式,XLM 同样采用预挖模式,在 2019 年一次性销毁 550 亿 XLM,总供应量降至 500 亿枚,目前流通供应量为 317.3 亿枚,并彻底取消了原有的年度通胀机制。当前的费用模型采用销毁机制——所有交易费用不再分配给验证节点,而是积累进入 fee pool( 非流通池),理论上通过治理可以变更 fee pool 用途。
在生态方面,RippleNet 已经与全球 300 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桑坦德银行、美国运通、渣打银行等知名机构。2025 年 XRPL EVM 侧链的推出标志着 XRP 生态向 DeFi 领域的重要扩展。目前已有 160 多个代币在主网发布,17000 多个独特钱包地址参与。从监管环境来看,XRP 在 2025 年与 SEC 达成和解协议,支付 5000 万美元罚款,为其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扫清了重大障碍,多个 XRP ETF 申请正在等待 SEC 批准。
XLM 的生态发展朝着实用性方向演进。当前 Stellar 网络 TVL 达到 1.398 亿美元,主要由 DEX 交易和借贷协议构成。Stellar USDC/EURC 原生发行使成为稳定币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与 MoneyGram Ramps 的现金出入金合作、联合国难民署等人道支付试点项目,直接让法币触达群众。这些都为 Stellar 在支付和汇款领域建立了实际应用场景。
XRPL 网络的核心功能是完成账本结算、支付、发行与撮合。XRP 作为 XRPL 网络的原生代币,其价值主要来源于网络效应驱动的支付需求、机构级流动性桥接功能,以及作为交易费用的通缩销毁机制。2025 年 6 月 XRPL EVM 侧链主网上线后,XRP 在侧链中作为原生 gas 代币,为 DeFi 生态提供燃料,同时通过 Axelar 桥接实现与 100+ 区块链的跨链互操作性。
Chainlink 作为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的龙头,覆盖 3000 多种资产的价格预言机、日处理量已超 1.66 亿美元的跨链通信协议(CCIP)及储备证明。此外,Chainlink 正通过与 SWIFT、SBI 集团乃至美联储的里程碑式合作。这种深度整合将 $LINK 代币的价值捕获从单一的服务支付,提升为用于节点质押和保障网络经济安全的多维度代币。
XRP 的价值捕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维度实现:一是作为桥接货币的流动性需求,金融机构使用 XRP 进行跨境转账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代币;二是网络费用的支付,虽然单笔交易费用极低(0.00001 XRP),但大规模应用下的累积效应显著;三是机构储备需求,随着更多企业将 XRP 纳入资产配置,储备需求推动价格上涨。
LINK 的价值捕获机制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预言机每次数据查询都需要支付 LINK 代币。质押机制要求节点运营商锁定 LINK 作为服务保证金,减少了流通供应量。跨链互操作协议 (CCIP) 的推出使用户需要支付 LINK 进行跨链资产转移。此外,Chainlink 的收入分享机制允许 LINK 持有者参与网络收益分配。
Chainlink 正从更深层次的战略价值上,确立其在机构协作中的领导地位。它不仅通过与 SBI 集团的合作,旨在共同制定亚太地区的代币化资产标准,更同美国商务部的合作,成为首个为政府提供区块链数据服务的平台。此外,通过获得 ISO、SOC2 等企业级安全认证,Chainlink 正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大规模采用扫清关键的合规障碍,这一切都表明市场对其服务的「标准化采纳」已成为既定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 2025 年与 SEC 达成历史性和解,XRP 也终于挣脱监管枷锁,进入多维度扩张新阶段。其核心的银行合作网络正加速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与 SWIFT 的集成测试及在亚太地区的 ETF 申请和托管服务,均彰显其日益增长的监管接受度。更为关键的是,通过 RLUSD 稳定币与 EVM 侧链的组合,XRP 的战略叙事正从单一的「跨境支付」向「多链可编程金融」全面延伸,这一势头已在超过 75 个测试网 DApp 的活跃开发和上市公司的资产配置中得到初步验证。
把 XRP 和 LINK 简单横比市值常会「错位」。建议用三组可量化指标来做「价值捕获强度」的交叉验证:
现金流 / 费用侧
LINK 和 XRP 在现金流模式上完全不同。LINK 通过预言机数据请求和 CCIP 跨链消息产生真实费用收入,30 天内预言机服务费用达 $400.22K,CCIP 跨链服务累计费用 $603.07K,历史总收入 $1.08M 显示约 32% 的费用转化为协议收入,活跃付费客户从 DeFi 协议到传统金融机构覆盖面广泛。更重要的是,$1.01B 的质押 TVL 为网络提供安全保障,staking 覆盖率显示费用足以支撑网络安全预算。
而 XRP 的网络费用直接销毁而非分红,虽然 XRPL 上有支付结算和 DEX/AMM 活动,Ripple Payments 也在处理跨境汇款,但关键在于需求弹性——用户愿意为快速结算支付多少费用,RLUSD 等稳定币在链上的实际流通和支付用途才是价值捕获的核心,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现金流分红。
供给与解锁侧
XRP 面临 Ripple 通过 escrow 机制持有的数百亿代币持续释放压力,虽然有回锁节奏但总量庞大,Ripple 钱包的任何大额变动都会影响市场预期。
相比之下,LINK 的年度释放速率约为总量的 7%,相对可控且透明,团队和金库的用量有明确披露,更重要的是新推出的质押锁仓机制开始对冲部分释放压力。
这种供给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两个代币的价格弹性和长期持有者的信心。
采纳与网络效应侧
在采纳和网络效应层面,两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径。LINK 已经成为跨链基础设施的标准,接入的公链数量持续增长,CCIP 跨链消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与 SWIFT、各大托管行和交易所的产品化进展,让它在传统金融领域建立了不可替代的护城河。XRP 虽然有支付网络的宏大愿景,但实际数据显示 EVM 侧链的 TVL $96.80M 和活跃合约数还很有限,原生 DEX/AMM 的流动性和路由占比也不高,法币出入金与稳定币在 XRPL 的实际支付笔数虽然在增长,但距离成为全球支付基础设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效应的深度决定了护城河的宽度,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简单用市值排名来判断投资价值的原因。
摆脱了 SEC 诉讼纠纷阴影的 Ripple,正在争议中继续走向它已布局多年的支付赛道。跨法域监管与披露义务等合规方向的建设,依然构成 Ripple 经营与融资的底层约束。在此约束之上,Ripple 的「支付(流量)—托管(资产)—稳定币(结算)」飞轮也正逐步打开。但 Ripple 想要实现大规模乃至「替代级」的渗透,仍然取决于三件事——
(1)监管明确度:主要法域对稳定币与链上结算的制度化纳入;
(2)首末公里与流动性:美元 / 欧元等核心走廊的做市深度、失败率与在途头寸管理指标达到银行级 SLA;
(3)单位经济:Ripple Payments 的 take-rate/ 失败率 / 运营成本之差与 RLUSD 的备付收益—合规成本之差,能否长期为客户与公司同时「留出空间」。如果 Ripple 能在以上三个方面有长足的进展,那么我们可以期待 Ripple 会乘着资产代币化的东风,在若干走廊率先形成规模化、可复制的单位经济。但现阶段,Ripple 的跨境支付业务将以补充路径角色,与传统轨长久地并行共存。
相对其他经常被共同提及的项目,XRP vs XLM 是在同一赛道选择了不同路径——XRP 走「机构合规+原生市场基础设施(CLOB/AMM)+侧链扩展」,XLM 走「普惠+法币出入金+稳定币广覆盖」;而 XRP vs LINK 实质上属于不同赛道,XRP 的价值锚在「以 XRP 路由的结算规模与周转+供给 / 销毁约束」,而 LINK 则锚在「付费使用与安全预算」(预言机 /CCIP 费用与质押)。据此,不宜用同一倍数断言高估 / 低估;更务实的是跟踪:XRP 的路由占比与深度、escrow 净变动;LINK 的付费收入与质押覆盖等等。谁先把各自核心 KPI 拉出持续上行曲线,谁就更配得上估值溢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