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太坊基金会做出了一个让整个行业震惊的决定:不再全力押注 Layer 2 的发展路径,而是重新回到扩展主网本身。
撰文:Cryptoria
2025 年,以太坊基金会做出了一个让整个行业震惊的决定:不再全力押注 Layer 2 的发展路径,而是重新回到扩展主网本身。
这个看似简单的战略调整,实际上对整个 Layer 2 生态构成了降维打击。就像一家米其林餐厅突然宣布要降价跟街边小店打价格战一样,Layer 2 项目们发现自己不仅要和同行竞争,还要直接对抗「老大哥」以太坊主网。
以太坊手续费的断崖式下跌
数据不会说谎。让我们看看以太坊手续费收入的变化:
这就像从日进斗金的商场变成了门可罗雀的街边店。更要命的是,这些用户都去了哪里?答案是 Solana、Tron。
在费用收入方面,Solana 现在占据 38% 的市场份额,而以太坊只剩下 25%。曾经的「龙二」地位岌岌可危。
在这个已经萎缩的 Layer 2 市场中,出现了一个「垄断者」——Base。
Base 一家就占据了 67% 的 Layer 2 手续费用。这意味着在一个本就不大的池塘里,最大的鱼吃掉了三分之二的食物,剩下几十条鱼要争夺仅剩的三分之一。
曾经的 Layer 2 领头羊 Arbitrum 和 Optimism,现在也只能屈居第二和第三,分别占据 15% 和 4% 的市场份额。
其他 Layer 2 数据更加触目惊心:
如果我们用传统金融的估值方法来看 Layer 2 项目,会发现一个更加荒谬的现实。
在传统投资世界中:
而 Layer 2 的现实是:
具体案例分析
Swell 项目:
Notcoin 项目:
Arbitrum 项目(相对「便宜」的明星项目):
作为对比,苹果的 PE 比率约 30 倍,特斯拉约 50 倍。
从财务数据看,Arbitrum 从创立到现在:
换句话说,为了获得现在 15% 的市场份额,它已经烧掉了超过 1.2 亿美元。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Layer 2 项目们该何去何从?业内总结出了三条可能的生存之路:
成功案例:Optimism 与 Base 的合作
这是最典型的「抱大腿」策略。当 Coinbase 推出 Base 时,选择建立在 OP 的技术栈上,并承诺分享部分收入。
合作成果:
付出的代价:
这笔买卖是否划算?短期看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但长期来看,如果 Layer 2 蛋糕能做大,这个投资并不亏。
复制的困难: 其他项目试图复制 Base 的成功,但效果惨淡:
成功案例:Hyperliquid
Hyperliquid 专门做去中心化交易,在过去 30 天产生了 7,020 万美元手续费,超过了整个 Layer 2 生态系统的总和。
关键在于:Hyperliquid 先做出了成功的产品,然后才有了链,而不是像大多数项目先有链再找产品市场契合度。
其他专业化尝试:
挑战: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吸引足够的用户和开发者。历史上许多技术先进的项目都因为市场推广不力而黯然退场。
这可能是最具想象空间的一条路。
机会所在:
优势明显:
现状:
实际行动: Starknet 已宣布要成为第一个同时支持以太坊和比特币结算的 Layer 2。虽然技术挑战巨大,但现在很多比特币 Layer 2 都在尝试同时兼容以太坊和比特币生态。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以太坊基金会要做出这样的战略调整?
核心原因:商业模式
Layer 2 没有给以太坊带来足够的收入。虽然 Layer 2 需要向以太坊「付租金」,但这点租金远远弥补不了以太坊主网手续费的损失。
竞争压力
以太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代币经济学
Layer 2 都发行自己的代币,减少了对 ETH 的需求。没有了支付 gas 费的刚需,ETH 的价值支撑主要依靠 DeFi,但 DeFi 中稳定币是更好的选择。
对投资者的启示:
对行业的启示:
Layer 2 的故事还远未结束。就像 Netflix 从 DVD 租赁转向流媒体,亚马逊从网上书店变成云计算巨头,苹果从电脑公司发展成生态系统一样,能够适应变化的才是最后的赢家。
关键在于找到独特的价值定位。如果现在还有 Layer 2 项目认为可以单纯靠赚手续费生存,那只能说一声「呵呵」了。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技术行业中,那些有远见、有 vision、能够看到未来发展趋势的团队,才能在下一轮牛市中脱颖而出。
Layer 2 的生存危机,也许正是下一次进化的开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