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层「三国之战」:Celestia、Avail 和 EigenDA 优势与差异化发展方向分析,谁将主导 DA 市场?
2025-05-15 19:56
Techub News
2025-05-15 19:56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当前的数据可用性(DA)层(Celestia、Avail、EigenDA)会长期以不同方向分割市场,类似于古代的「三国鼎立」,各自专注于不同的优势领域。


撰文:c4lvin,Four Pillars

编译:Glendon,Techub News

 

关键要点:

 

  • 当前的数据可用性(DA)层(Celestia、Avail、EigenDA)会长期以不同方向分割市场,类似于古代的「三国鼎立」,各自专注于不同的优势领域。
  • 短期内,3 个 DA 层都在竞相提高吞吐量,而这场性能之战的结果可能会决定哪个项目将长期主导 DA 市场。
  • 本文将探讨 Celestia、Avail、EigenDA 三个主要的 DA 层项目,尽管技术相似,但它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发展。

 

当前 DA 的比较无法反映未来的发展路线图

 

Celestia、Avail 和 EigenDA 在业务领域有许多共同点。从 Celestia 开始,随后是 Avail 和 EigenDA,它们几乎在同一时期涌现,且当前目标市场也高度重叠。此外,在 DA 领域兴起后不久,以太坊的 Dencun 升级引入了 blobspace(一种极其廉价的数据存储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DA 的叙事价值。

 

目前,Celestia、Avail 和 EigenDA 似乎在不同重叠领域共享市场,这便导致了许多关于「如何选择 DA 层」的技术对比分析:

 


https://www.eclipselabs.io/blogs/choosing-your-data-availability-layer-celestia-avail-eigenda-compared
https://blog.availproject.org/a-guide-to-selecting-the-right-data-availability-layer/
https://sunriselayer.medium.com/data-availability-layers-a-comparison-5188da1a97b8
https://x.com/SuhailKakar/status/1841876365093527725
https://x.com/0xBreadguy/status/1911877033229226410

 

尽管许多研究者已充分解释了这些项目的技术现状,但从长远来看,这三个项目将走向不同的方向。最终,预计每个 DA 层都将找到与其特性匹配的解决方案,正如「三国时代的魏、蜀、吴」一样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

 

本文将探讨这三大 DA 层项目的发展目标及以及它们未来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背景:数据可用性

 

什么是数据可用性?

 

数据可用性是指证明某些特定数据存在于网络中。为何需要这种证明?

 

在区块链的共识过程中,通常由领导者(leader)向节点传播新区块,而节点需要验证领导者传递的区块,是否与网络实际提交的区块一致。若无独立验证,共识可能被隐藏恶意交易的领导者所操纵。

 

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 L2。排序器(sequencer)通过向全节点传播数据来确保数据可见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过程来验证接收到的区块是否与实际提交到网络的区块相匹配。

 

来源:rollup.wtf

 

最简单的验证方式是直接查看链的状态。但如上图所示,将数据提交至以太坊等网络在成本和速度方面都非常低效。DA 层的出现正是为了优化这一过程。

 

考虑采用 DA 协议的项目要关注哪些因素?

 

首先是安全性。由于 DA 层引入了额外的信任锚点(Trust Anchor),若 DA 层任意延迟或无法提供验证,缺乏独立数据可用性机制的 Optimium 可能遭遇数据不可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A 层会采用单独的共识流程,或引入数据可用性抽样(DAS)技术,允许用户通过轻客户端验证数据完整性。

 

其次,DA 必须提供足够的性能。随着以太坊通过 Dencun 升级添加了 blobspace,以太坊自身的 DA 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DA 层必须在成本和吞吐量方面提供远超以太坊的性能,才能吸引项目采用。

 

当前存在哪些类型的 DA 协议?

 

主流选项包括以太坊、Celestia、Avail 和 EigenDA。并非所有链都需使用外部 DA。根据 L2 BEAT 数据,超过半数的 Optimium/Validium 区块链采用基于多重签名的 DA,称为「DAC(数据可用性委员会)」,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可用性被认为是相当中心化的。

 

DA 协议比较

 

来源:Avail Blog

 

以下是《选择正确数据可用性层的指南》中提出的对比:

 

  • EigenDA:吞吐量最高。然而,它因经济安全性尚未实现这一关键缺点而受到批评。近期,它开始通过罚没机制(Slashing)更新来提供经济安全性保障。此外,由于它选择采用 DAC 结构而非独立网络,因此与其他基于共识的 DA 协议相比,安全性较低。
  • Avail:出块时间最慢,为 20 秒,但最终确定速度相当快,仅为 40 秒。它支持约 1000 名验证者,并且支持通过 DAS 进行客户端验证以提升安全性。
  • Celestia:提供 6 秒的短出块时间和高吞吐量。它保证单槽最终性(SSF),这使得使用 Celestia 的 rollup 之间的兼容性非常好。但对于不采用单槽最终性的 rollup,需要大约 10 分钟的挑战期才能保证最终确定性。

 

综上所述,EigenDA 提供了非常高的吞吐量,Avail 与其他 DA 相比提供了更高程度的去中心化,而 Celestia 为其生态系统内的 rollup 提供了高度可扩展性,这些都是与以太坊的区别所在。

 

DA 现状

 

由于预计未来 DA 市场将细分为多个领域,因此观察已接入协议的项目比查看相关协议代币价格,更能反映当前市场格局。

 

EigenDA

 

 

EigenDA 的生态合作伙伴最显著的特点是:多数 RaaS(Rollup 即服务)项目如 AltLayer、Caldera、Conduit 和 Gelato 均选择了它。这表明,外包 Rollup 运营的项目可能有意选择数据提交成本低廉且无需独立运行轻客户端的 DA,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放弃了去中心化。

 

此外,Fluent、SOON 和 MegaETH 等高性能链也值得关注。这些链需要实时提交的数据量远超其他链,且追求极致性能效率,因此选择当前吞吐量最佳的 EigenDA 也是合乎逻辑的。根据 L2 BEAT 的数据,Validium/Optimium 中拥有最高 TVL 的 Mantle 和 Celo 也正在使用 EigenDA,仅这两条链就占该类别总 TVL 的约 40%(约 30.6 亿美元)。随着 SOON 和 MegaETH 等潜力链上线,这一比例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Celestia

 

Eclipse 目前占据 Celestia 数据使用量的 90% 以上。这可能是因为 Eclipse 旨在通过 GigaCompute 实现超高性能,其数据上传量远超其他链,并且在其 TGE 之前,链上活动也非常活跃。

 

另一方面,Celestia 生态系统已经支持了各种 Rollup。除了通用的 L2 Manta 之外,其余几乎均为专用 Rollup(或应用链)。这似乎与上文提到的关于最终性的信任假设有关:因为 Celestia 生态内的 Rollup 可通过单槽最终性(SSF)克服其相对较长的 10 分钟 DA 最终性挑战时间,因此在应用链生态中兼具去中心化与性能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何 Initia 生态选择使用 Celestia。

 

Avail

 

 

Avail 除了 DA 之外,还运营着各种堆栈,包括互操作性堆栈 Nexus 和多资产共识层 Fusion,因此它拥有许多合作伙伴项目,仅就 DA 合作伙伴而言:

 


  • 应用链:Fuse、Ternoa、Arcana、OpenLayer、Darwinia、Neova、Stackr
  • 比特币生态系统:Yala、Zulu、BVM、(Starkware)
  • 以太坊 L2:Sophon、Lens
  • 再质押:Symbiotic

 

与 Celestia 类似,Avail 的主要生态合作伙伴也是应用链,而非高性能 L2。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结合 DA 与 Fusion、Nexus 堆栈,尝试与加入其生态的项目创造协同效应。

 

  • Nexus:通过零知识证明聚合集成并验证生态内所有链的状态。
  • Fusion:通过支持 ETH、BTC 和 SOL 及所有 ERC20 代币的质押提供经济安全性。

 

Avail 凭借其提供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多资产共识以及结构上最高的安全性,迅速占领了比特币 L2 生态系统。近期,其通过与 Symbiotic 合作引入再质押框架(Avail DA + Fusion)。由此可见,Avail 的最终方向与其他 DA 截然不同。

 

DA 层的短期愿景

 

EigenDA:追求更高吞吐量

 

EigenLayer 于 4 月 18 日完成罚没机制(Slashing)升级,以解决长期以来对其缺乏经济安全性的批评。预计此前许多由于缺乏罚没机制而犹豫是否采用 EigenDA 的新项目将开始接入。

 

EigenDA 一度因缺乏 DAS 和罚没机制延迟引入而备受诟病,团队为此承诺将在长期内实现去中心化,但该协议短期内的升级清晰展现了其发展方向,包括其即将推出的 Blazar(EigenDA V2)升级。

 

Blazar 升级

 

关于 Blazar 升级的公开信息相对有限,但 EigenDA 旨在通过 V2 提升延迟与吞吐量,甚至改变项目的基础架构。

 

 

来源:EigenDA Docs

 

上图分别为 EigenDA V1 和 V2 的架构。是增加了一个名为「Relay」的新组件,专用于存储 Blob 块或对其进行高速分发,以大幅提升 DA 节点的数据传输速度和下载性能。

 

在 V1 版本中,分发器(Disperser)将 Blob 头(blob headers)和 Blob 块同时发送至 DA 节点,这会导致网络负载过重。V2 则是将 Blob 头和 Blob 块传输分离,DA 节点会观察 Blob 头后按需请求数据,这一架构既提升效率,又通过减少数据传输负载来最大程度地降低 DDoS 风险。

 

此外,通过在 Rollup 逻辑中移除批量桥接(Batch bridging)和内部化 Blob 确认,EigenDA 旨在将 Rollup 确认延迟从几分钟减少到几秒钟。

 

尽管 V2 包含多项更新,但从 Blazar 升级可明确看出:EigenDA 的中期路线图聚焦于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即便当前其已提供 15 MB/ 秒的惊人吞吐量,但它似乎打算通过进一步提高性能来主导市场。

 

Celestia:迈向 DA 终局

 

来源:Celestia 博客

 

Celestia 在 2024 年 9 月的博客更新中披露了其路线图,如上图所示。其目标可简化为:

 

  • 将区块大小扩展至 GB 级别以支持所有区块链;
  • 优化轻节点性能,以实现所有设备 DA 验证。

 

从路线图可以看出,Celestia 正在并行推进多个开发方向。其方向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力求在吞吐量、可验证性和互操作性等各个方面都实现扩展。这可能会延缓路线图的完成速度,但它表明了构建一个「完整的 DA」以覆盖所有区块链的长期愿景。

 

Celestia 的项目进度分享相对透明,每两周举行一次开发者电话会议(Live dev call),并定期在 GitHub 上更新开发进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间接确认 Celestia 的开发路线图和优先级。

 

到目前为止,主网已经历了两次升级,分别为 Lemongrass 和 Ginger。Lemongrass 升级包含一些更新,旨在提升 IBC 生态系统的兼容性,例如跨链账户和数据包转发模块;而 Ginger 升级则侧重于可扩展性,将区块确定时间缩短至 6 秒,并将吞吐量翻倍。该协议最近完成了第三次网络升级「Lotus」,不过这是一项与代币通胀和质押奖励相关的更新,并非重大技术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Celestia 已于 4 月 14 日上线 Mamo-1 测试网,旨在通过将区块大小增加到 128 MB,将吞吐量提升至 21.33 MB/s(现有水平的 16 倍以上),从而实现性能的大幅提升。此外,Celestia 已通过推文暗示将于 5 月 16 日进行重大更新,可能将会宣布 Mamo-1 主网的推出。

 

总体而言,Celestia 持续分享开发进展,因此可以确认其正在并行推进多维度升级。然而,随着近期众多超高性能 L2 的出现,其短期方向似乎已转向激进的性能提升,因为 DA 吞吐量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Avail:全栈 DA,但扩展性优先

 

 

上图展示了 Avail 的核心理念:相比其他 DA 更重视安全性,并旨在通过 DA、Nexus 和 Fusion 堆栈实现生态内链的高兼容性交互。

 

但短期来看,为了确保与其他 DA 层的竞争力,Avail 似乎同样在优先考虑提升吞吐量。Avail 于今年 3 月和 4 月连续发布了扩展性相关路线图更新。第一项是 3 月披露的 TurboDA 协议,该协议将 DA 最终确认时间大幅缩短至 250 毫秒。TurboDA 更接近分层方案而非直接升级 AvailDA:当数据提交至 TurboDA 后,它会像现有的 rollup 一样先提供预确认(Preconfirmation),随后在 2 个区块后于 AvailDA 完成最终确认。尽管这种方法可能并非完全安全,但其目标是为生态内 Rollup 提供类似 Celestia SSF 级别的互操作性速度。(注:TurboDA 的技术细节尚未找到。)

 

第二项是 4 月披露的将区块大小升级到 10 GB 级别,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态系统内 rollup 之间的互操作性,并将出块时间从目前的 20 秒缩短至 600 毫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AvailDA 提出以下方案:

 


  • 通过缩短生成数据和承诺的流程进行优化;
  • 根据 Blob 头选择性地进行区块数据传输;
  • 通过零知识证明机制单独验证与 DA 无关的交易,从而将 DA 验证过程与 DA 分离。这与其他 DA 所建议的方向基本相似,如果想要大幅增加区块大小,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方向。

 

Avail 的这些措施可能会给人一种印象,便是其发展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它以优先考虑安全性和互操作性而闻名,最近却不断提出与性能相关的更新。不过,性能升级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加入生态系统的 Rollup 之间的互操作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其根本方向未曾改变。

 

DA 市场的未来

 

当前 DA 领域的主要竞争者 EigenDA、Celestia 和 Avail 正在目标明确地开拓市场。短期内,三者均有望通过基于大区块和 DAS 的高吞吐量,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与此同时,DA 市场预计也将出现迅速扩张。随着 MegaETH、Eclipse 等超高性能 L2 陆续出现,其需处理的数据量远超现有的 Rollup。这些数据若通过以太坊 Blob 处理成本过高,因此它们不得不使用高吞吐量的 DA 协议。另外,新兴数据需求场景(如链级 AI 计算的 0 G、比特币 L2 等)也将催生新的 DA 市场。

 

不过,当前 DA 生态系统仍需克服以下障碍才能扩大市场:

 

首先,一些项目正在构建自己的 DA 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0 G,由于 Celestia 和 EigenDA 的性能限制以及人工智能计算的特殊性,它正在构建并使用自己的 DA 层。除此以外,Metis 和 Fraxtal 等高 TVL 项目也在构建并使用自研解决方案,分别为 MEMO 和 FraxtalDA。这表明,项目自主实施、可控的 DA 解决方案在成本和兼容性方面对项目本身更有利。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 Validium/Optimium 都通过基于多重签名的链下存储(DAC)来管理数据,它们尚未加入 DA 生态系统,这意味着现有 DA 层缺乏足够的互操作性激励或效率来吸引这些项目。

 

 

其次是以太坊 DA 的发展。以太坊旨在持续提升 Blob 的可用性,以满足网络需求,并使其与以太坊 L2 保持一致。Pectra 升级使 Blob 的数量翻了一番,后续的 Fusaka 升级将进一步提升 Blob 的数量。

 

从长远来看,通过引入 Danksharding、DAS、降低最终性以及缩短出块时间,以太坊将更接近 DA 协议目前支持的性能水平。因此,从 DA 协议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入现有的以太坊 Rollup 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它们不得不将面临维持领先于以太坊 DA 发展的压力。这也是 Celestia 和 Avail 专注于各自 Rollup 生态系统的原因,未来的 DA 项目不仅需要提供简单的 DA 吞吐量和成本效益,还需要具备强大的互操作性等额外优势。

 

 

结论:DA 市场正面临「赤壁之战」

 

回到标题,各 DA 层的扩展方法恰似三国格局:

 

  • EigenDA 与「魏国」类似,凭借着远超其他 DA 协议的压倒性吞吐量,以及通过再质押构建的安全性基础,在以性能为中心的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由于 DAC 结构以及缺乏罚没机制,EigenDA 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这在短期内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 Celestia 与「吴国」类似,它基于 Rollup 的互操作性和模块化结构的便利性,为应用链(或基于目的的 Rollup)提供碎片化的流动性和互操作性。目前,它正通过接入 Initia 和 Eclipse,重点关注对各种计算环境 Rollup 的兼容性。
  • Avail 则与「蜀国」类似,它拥有支持 1000 名验证者的去中心化水平,是 DA 项目中最高的,并且秉持着重视生态系统协同效应的理念。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在 Nexus 和 Fusion 等基础上构建 DA 生态系统,并且正在占领其他 DA 尚未开拓的市场,例如比特币 L2。

 

这三个 DA 层特性迥异,但短期升级表明它们可能将爆发重大冲突。因为 EigenDA、Celestia 和 Avail 都正在致力于提高吞吐量,特别是基于 10GB 级别的区块大小来实现大幅提升。正如赤壁之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国的命运一样,哪个项目能够长期占据 DA 市场,也将取决于 DA 层之间短期内性能竞争的走向。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战略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结局,而在 DA 层的「三国之战」中,值得关注的是谁将扮演这一角色,以及每个 DA 协议除了性能之外还能提供哪些独特的优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Techub New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