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叙事退潮、套利窗口收窄,留下来的往往不是最热闹的部分,而是那些最靠近现实、最接近确定性的部分。
撰文:刘红林
看完肖风博士在万物岛的演讲《从原点出发》,第一反应是:这是一场信息密度极高、内容跨度极大的分享。它从 RWA 讲到 PayFi,从稳定币结算讲到 AI 与区块链协同,但并没有像一些行业演讲那样靠「预测爆点」或「堆砌概念」制造兴奋点,而是试图用一套贴近现实结构的语言,把行业现在的困局和机会讲得相对清楚了。
演讲里提到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变化是,现在去看香港的 Web3 峰会,主论坛上关于 Layer1、跨链桥、模块化区块链这些话题的声音明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 RWA、USDT 支付、PayFi 这些「应用端」的主题。
这不是说技术路线无用了,而是行业叙事结构确实发生了变化:过去十年靠搭协议框架跑融资、跑估值,现在融资方更关注的是这个框架下能不能跑通一个实用场景、有没有稳定的用户行为和收入模型。
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做完协议就无事可做」的项目。现在如果你不能提供一个对接现实世界的解法,空谈「去中心化」已经不足以打动市场。这时候讲「回到原点」,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你连这个系统最初想替代的机制都忘了,那就更谈不上「替代」了。
这个行业确实已经走到一个阶段,需要回头重新确认起点——不是口号意义上的「出发点」,而是今天你还想继续做区块链产品或业务时,你到底是在解决什么问题?为谁创造确定性价值?
讲到区块链真正的应用落地,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还是那个义乌场景:一个卖 T 恤的商户,挂了 USDT 收款二维码,客户来自海外,扫完码秒到账,安排发货。这个场景看起来没那么高端,也没有复杂协议支撑,但它背后反映的是一套逻辑已经走通了——不是「技术驱动」,而是「商业选择」。
这里不涉及币价波动,不涉及 KYC 门槛,也不需要科普钱包怎么用。对商家而言,只是「结算到账快、汇率确定、手续便宜」;对消费者而言,就是「能买、能付、不出错」。换句话说,稳定币在这种交易中承担的不是创新角色,而是最低限度的信任替代和最高效率的价值交付。它不是在改造支付系统,而是在填补传统系统覆盖不到的那部分结构空白。
过去我们讲 Web3,总爱讲「重构一切」、「打破信任边界」,但现实是,大部分链上交易并不需要重构社会制度,只是为了在具体流程中降低摩擦、提高效率。跨境零售、远程外包、内容创作分账这些「小而散」的商业活动,原本用银行体系处理起来又贵又慢,区块链恰好可以成为「低依赖、高可靠」的结算底座。这种「结构性清算缺口」,才是链上系统真正的机会窗口。
所以,未来区块链未必接住所有场景,但它可以在某些交易结构中「替代本就没人愿意接的那一段」。它不一定颠覆 SWIFT,但完全可能在局部边缘系统里跑出一个高频、稳定的通道系统。而这类通道的真实存在,不靠公链概念,也不靠 DAO 组织,它靠的只是一个基础判断:用你的产品和服务,到底能不能解决我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这才是「区块链落地」的真正意义。
肖博士的分享中,让我觉得价值最大的,是对主流 Token 的五类归类,各自的价值逻辑、使用场景、监管要求完全不同,也没有办法互相替代。
绝大多数的 Web3 项目方在发型代币的时候,都会说自己的项目属于功能性代币,某种程度上,这是被以太坊资金募集时的方向给带偏了。以太坊是功能性代币没错,但以太坊的叙事和合规逻辑就不一定适合你了。
第一类是储备型代币,典型代表是比特币。这类资产强调的是稀缺性、不可篡改和抗审查,它不依赖应用生态,不靠交易逻辑支撑,而是作为一种系统级的价值锚存在。它的运行不需要许可,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因此波动极大。部分国家和机构已经开始将其纳入资产配置,但政策分歧始终存在。你要讲储备,就得承认它不适合做支付,也无法解释现金流,适合放在「战略位置」,不适合放在产品设计里。
第二类是功能型代币,比如以太坊、Solana 这样的链上通证。它的价值来自网络使用——你部署合约、质押验证、支付 Gas,都需要它。问题是,这类 Token 价值成立的前提,是整个链上生态真实活跃。如果没有持续的开发、用户和交易,功能型代币的价格本质上就是「空转」。你要做的不是包装代币,而是真正建设系统,用户用得越多,这类 Token 的价值才越稳固。
第三类是支付型代币,也就是我们熟悉的 USDT、USDC 这类稳定币。它们锚定现实世界的货币单位,由中心化机构发行,并通过托管银行和审计机制维持市场信任。它们的核心价值不在技术,而在于「可结算、低门槛、高效率」,是链上最直接的基础设施。目前,跨境电商、个人汇款、小额 B2C 清算场景中,这类 Token 已经形成事实使用规模。但它不是自由货币,更不是去中心化资产,它从来就是一种被信用体系托管的「金融工具」。监管的关注也在升高,未来一定会有更强的牌照制度和使用门槛。
第四类是证券型代币,也就是现在讨论最热的 RWA(现实世界资产 Token 化)。这类 Token 最容易被误解:它不是「资产数字化」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完全嵌入金融监管体系的数字证券。你要讲 RWA,就得讲清楚底层资产是什么,托管是谁,清算机制在哪里,合规披露由谁承担。很多项目喜欢用「链上黄金」「Token 化地产」做概念包装,但现实是,如果没有清晰的法律结构和合规路径,这些 Token 本质上就是风险凭证,根本经不起穿透审查。
第五类是娱乐型代币,比如 Meme 币,它们通常没有稳定锚,也不主张功能性,完全依赖社群氛围和传播热度。一旦热度消退,价值就会快速归零。这类 Token 可以存在,也确实有它的市场基础,但关键是不能错位理解。如果一个 Token 靠情绪驱动,那就不能要求它承担金融工具的责任;如果是为了文化叙事,那就不该承诺保值升值。一旦混淆身份,问题就会出现。
不同 Token 类型对应的监管逻辑、预期管理和产品结构完全不同。你做的是哪一类,就必须尊重它的边界。如果你讲的是证券类的收益模型,却挂了个支付型 Token 的牌子,或者明明是 Meme 币却讲成储备资产,不仅讲不通,也注定走不远。现在监管在变,市场在变,大家对 Token 的耐心也在变。讲清楚你是谁,比你讲出一个「新模型」重要得多。
最近 RWA 接棒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所以肖博士的演讲里用不少篇幅来讲。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便是:真正能做成的 RWA 项目,不是技术能力最强的,而是法律结构、资产权属和清算机制能讲明白。
市场信的不是你在链上能不能写个逻辑,而是你有没有把现实世界里「金融资产信任要素」移植到链上。拿黄金代币化举例子:如果是一个矿主或者黄金冶炼厂站出来说,「我每天产多少金子,我发 Token 给你们」,这在链上当然可以写一个逻辑。但问题在于,你发的这个 Token,市场凭什么信?
不是质疑技术能力,而是这个模型缺少三样最关键的东西: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所谓的「RWA 项目」,其实跑到头会发现,要么在确权上过不去,要么在清算上没通路,要么在合规上无法穿透。未来真正能跑通的 RWA,一定要有传统金融结构的接入点、法律层面的闭环、链上结构的效率优化。三者缺一不可。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真正往 RWA 方向走得最远的项目,几乎都有持牌金融机构站在背后。比如:BlackRock 做短债基金 Token 化,有托管银行、有基金披露、有监管报表;香港那几家正在试点 RWA 的公司,本质上也是从传统金融产品入手,而不是直接「链上化资产」。RWA 这个方向的入口,其实是传统金融机构。要么你直接和它们合作,要么你在法律结构上做得比它们还规范。
创业者唯一能切进去的缝,就是结构设计比传统更高效,而不是信任外包做得更粗糙。如果一个项目只强调「资产上链」,但不解决权属、合规、流通三件事,那不是 RWA,是「改名的众筹平台」。
肖风在演讲里提到一句话:「以太坊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你们失去了中国。」这句话说的很重,背后显然包含着他作为早期参与者的亲身观察。但如果从一个更结构性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以太坊确实失去了中国,但它的问题不止于此;而「中国」本身也早已不是一个单一变量。
回顾过去几年,以太坊最早的一批开发者、节点运营者、DApp 试验者中,的确有大量中国开发者身影。从 2015 年开始,包括万向系在内的本地机构就持续支持以太坊技术布道、资金募集和生态建设。早年间以太坊中国社区的活跃度,甚至一度是全球最高之一。但 2017 年以后,随着国内监管趋严,ICO 受限、交易平台整顿、开发者活动收缩,以太坊在中国的公共空间被迅速压缩。你很难说这没有影响,但你也不能说它的路径困境就全是因为这点。
更关键的问题,是以太坊自身的系统选择和演化路径。过去几年,以太坊经历了 PoS 转型、L2 生态爆发、MEV 博弈、治理分散化等一系列变化,但与此同时,整个网络的可用性和门槛也在上升。Gas 成本、开发复杂度、协议碎片化,这些问题并非中国市场独有,而是全世界开发者的共同焦虑。
再说「回到中国」这件事。今天我们讲这个问题,不能只站在情感坐标系里看,也不能只看政策气氛。让 Vitalik 回中国讲技术、办 workshop、投项目,不是没可能,但前提是这套系统要能真正服务一批中国创业者的现实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以太坊在现阶段只剩下「Staking 为王」和「叙事套利」,而不是能低成本部署、合规落地、产生收入的开发平台,那你再怎么讲「中国开发者回归」,也只是象征意义。你可以说中国一度错失了与以太坊共同演进的窗口,但以太坊也在某些维度上,失去了一个原本非常关键的反馈回路。
所以归根结底,不是「谁离开了谁」,而是你这个系统到底还有没有「实用价值」和「商业入口」。开发者会选择能用的链、能发币的框架、能获利的模式,这是现实逻辑。技术生态的生命力,不靠情怀维系,也不靠过去的战功加分,它靠的是现在还能不能跑业务、接场景、站住预期。
这场演讲之所以值得写下来,不是因为里面说了什么「最新」的技术趋势,而是它帮大家做了一个行业路径的逻辑整理。
当叙事退潮、套利窗口收窄,留下来的往往不是最热闹的部分,而是那些最靠近现实、最接近确定性的部分。真正穿越周期的,不是抽象理想主义,而是那些能落在制度缝隙里、能跑通交易闭环、能把系统效率持续做出来的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技术不是去制造一个平行世界,而是去修复、连接、替代那些原系统无法承接的角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