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块链圈到金融圈,从自媒体到投资群,仿佛一夜之间,RWA 成了财富自由的代名词。
撰文:邵嘉碘
最近 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这股妖风在内地社交媒体里刮得邪乎。从区块链圈到金融圈,从自媒体到投资群,仿佛一夜之间,RWA 成了财富自由的代名词。各种「RWA 项目方」「全案服务商」「带教老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个个信誓旦旦,告诉你 RWA 是下一个风口,错过就得后悔一辈子。然而,这个圈子越热闹,越显得乌烟瘴气,割韭菜的、炒空气的、卖焦虑的,鱼龙混杂。我实在忍不住想泼盆冷水——这圈子现在就是一锅煮沸的屎汤子,表面飘着几片韭菜叶子,底下全是镰刀在咕嘟咕嘟冒泡。
今天咱们不聊技术细节,就扒开这层皇帝的新衣,说说 RWA 圈子里最扎心的 10 个真相。系好安全带,咱们直接开车。
很多人一听到 RWA,就脑补出一夜暴富的画面,以为随便把什么资产往区块链上一扔,就能变成金光闪闪的「财富密码」。醒醒吧!RWA 的核心是把现实世界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 token 化(代币化),变成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说白了,它就是一种融资工具,帮企业把资产盘活,或者让投资者有更多选择。它不是彩票,更不是印钞机。
你以为买了 RWA 代币就等于买了「未来百倍币」?别做梦了。RWA 的收益模型跟传统金融产品没啥两样,靠的是底层资产的现金流或者增值潜力。那些动不动就喊「投 RWA,财富自由」的,十有八九是想割你的韭菜。RWA 能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但跟你我普通人暴富的幻想,八竿子打不着。
如果你以为 RWA 是「人人都能参与的盛宴」,那我得给你泼第一盆冷水:真正合规的 RWA 产品,比如香港、新加坡发的那些,中国内地用户基本没戏。为什么?因为合规的 RWA 产品得遵守严格的金融监管,发行方必须确保投资者的身份、资金来源合法,还要符合当地的证券法、反洗钱法等规定。
香港的 RWA 产品,面向的是合格投资者(professional investors),得有几百万港币的资产证明,还得通过严格的 KYC(了解你的客户)和 AML(反洗钱)审核。你一个内地普通散户,连账户都开不了,更别提买了。那些在微信群、抖音上吆喝「人人可投 RWA」的,压根儿不是合规产品,多半是空气币或者资金盘,专门盯着你的钱包下手。
内地 RWA 圈子最恶心的一点,就是满地跑的「空气币」和「资金盘」。现在最魔幻的是:一群连 ABS 和 REITs 都分不清的人,开始教人玩 RWA 了。他们的话术出奇一致:「传统资产上链后流动性爆炸」「RWA 代币能 24 小时全球交易」「持有即享资产增值」……听着是不是很耳熟?这和当年 ICO(首次代币发行)时「区块链颠覆一切」的口号一模一样。这些项目打着 RWA 的旗号,告诉你投个几千块买他们的「RWA 代币」,就能坐等百倍回报。兄弟,大娘,哪有这么好的事儿?这些所谓的 RWA 代币,压根儿没有底层资产支撑,连白皮书都是抄的,纯属空手套白狼。
更离谱的是,有些项目还搞多级分销、拉人头返佣,跟传销没啥区别。你投了钱,短期内可能看着「收益」挺高,但那不过是前面的韭菜喂后面的韭菜,资金盘一崩,你的本金连个泡都不会冒。别信那些「RWA 是区块链的未来」「错过 RWA 就错过财富」的鬼话,真正的 RWA 是严肃的金融产品,不是让你赌身家的赌场。
想做 RWA 的企业,也得擦亮眼睛。现在 RWA 圈有个奇葩现象:一群自称「RWA 全案服务商」的中间商,比券商、会计师、律师加起来还活跃。现在内地冒出好多「RWA 全案服务商」「带教老师」,吹得天花乱坠,说能帮你把资产上链、发行代币,还能全球卖。呵呵,这些人多半就是中间商,干的活儿无非是拉皮条,赚你一笔咨询费。
正儿八经做 RWA,跟做 ABS(资产支持证券)或者 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差不多,你得找专业的券商、律师、会计师组成的铁三角。他们会帮你设计交易结构、跑监管审批、做尽调和估值。中间商能干啥?他们连合规的流程都搞不清楚,顶多给你画个大饼,再收你一笔「服务费」。企业想做 RWA,别被这些「带教老师」忽悠,找靠谱的金融机构才是正道。
RWA 圈有个经典话术:「传统资产流动性差?上链啊!上链后全球交易!」好像随便什么资产往区块链上一扔,就能变成香饽饽。兄弟,现实点!链下卖不动的资产,凭啥上链就能卖出去?RWA 的本质是资产证券化,核心是底层资产的质量和收益模型。如果你的资产本身就是个烂摊子,比如一堆没人要的库存、一栋租不出去的写字楼,上了链也还是没人买。资产流动性差,本质是资产质量差,和在不在链上没半毛钱关系。
香港的投资者可不是傻子,人家是聪明钱,他们投 RWA 看的是现金流、风险敞口、退出机制。你那「年化 20%」的收益模型,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是扯淡。RWA 不是魔法,链上链下,资产的逻辑没变。那些鼓吹「万物皆可 RWA」的,不过是想让你花钱试错,他们好从中渔利。
内地 RWA 圈子还有个「玄学」操作:好多项目方说,想做 RWA,必须去海南设个主体,才能搞定数据出境合规。拜托,哪有这么夸张?数据出境确实得合规,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国家层面法规早就定好流程了,不是所有数据出境都要审批,跨境传输敏感数据才需要备案或者安全评估。数据出境的合规要求要看具体的数据类型、出境场景等多方面因素,并不是所有情况都得去海南。
更何况,海南的特殊政策主要是针对自贸港的离岸业务,不是 RWA 的唯一出路。企业做 RWA,核心是把合规流程跑通,比如找律师梳理数据合规方案、跟监管沟通备案。别听那些「必须去海南」「海南是 RWA 天堂」的忽悠,合规的路子从来都是透明的,哪需要这么多弯弯绕?
RWA 圈子还有个常见的「神话」:RWA 代币可以全球交易,流动性无敌。事实是啥?香港 SFC 对二级交易格外谨慎,目前香港发行的 RWA 产品,至今只开放了极有限的机构间交易。蚂蚁链的充电桩 RWA、巡鹰集团的换电柜 RWA,本质上还是私募产品,散户连交易界面都摸不到。为什么?因为 RWA 本质上是证券化资产,受严格的金融监管,交易得符合证券法、交易所规则。
你以为买了个 RWA 代币,就能跟炒比特币似的全球 24 小时交易?想多了!香港的 RWA 产品,交易对象通常是机构投资者或者合格投资者,散户根本插不上手。那些吹「RWA 全球流通」的项目,多半是拿「区块链」当噱头,实际就是个封闭的资金池。流动性?不存在的。
RWA 圈子最烦人的一点,就是满屏的焦虑营销。什么「RWA 是区块链的未来」「错过 RWA 就错过财富」「普通人也能靠 RWA 翻身」,听多了真让人犯恶心。兄弟,RWA 是严肃的金融赛道,玩的是资产证券化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跟普通人挣钱的机会有啥关系?
真正能从 RWA 赛道挣钱的,要么是专业的金融机构,要么是懂资产运作的玩家。普通散户?最多也就是买点合规的 RWA 产品,拿个固定收益,跟买债券没啥区别。那些鼓吹「RWA 能让你一夜暴富」的,不过是想让你掏钱买他们的「课程」或者「代币」。别被焦虑绑架,RWA 不是你的救命稻草。
RWA 最大的价值,在于合规和受监管。没有这两样,RWA 跟空气币有啥区别?合规的 RWA 产品,必须有明确的底层资产、透明的交易结构,还得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审查。香港的 RWA 之所以靠谱,就是因为有 SFC(香港证监会)的严格监管,投资者的权益有保障。
反观内地那些「RWA 项目」,有多少是真合规的?大部分连白皮书都没有,资产在哪儿、收益怎么来,全凭一张嘴。你投了钱,项目方跑路了,你找谁哭去?RWA 的灵魂是合规和监管,没这两样的「RWA」,就是毫无保障的空头支票。
最后一点,很多人以为 RWA 是「低成本融资神器」,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RWA 发行涉及资产评估、法律尽调、交易结构设计、区块链开发、监管报批,哪一步不要钱?算下来,RWA 的发行成本可能比传统贷款、股权融资还高。
尤其是中小企业,想发 RWA 还得面对高昂的前期投入,比如律师费、审计费、技术开发费。香港的 RWA 项目,动辄几百万港币的成本,内地企业能承受的没几个。所以,别听那些「RWA 是中小企业救星」的鬼话,融资方式得看企业自身情况,RWA 并不是万能药。
写这篇文章不是要否定 RWA 的价值——资产代币化确实是未来趋势,它让资产证券化更高效、更透明,确实是区块链和金融结合的一个方向。但问题在于:现在这个圈子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太把韭菜当傻子。割韭菜的空气币、卖焦虑的营销号、漫天要价的中间商,把一个严肃的金融赛道搞得乌七八糟。
普通人想参与 RWA,最多买点合规的 RWA 产品,拿个稳健收益,别指望一夜暴富。企业想做 RWA,找专业机构,跑合规流程,别被「全案服务商」坑了钱。RWA 不是神话,更不是赌场,认清这 10 个真相,别让自己的钱包成了别人的韭菜地。
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还要往 RWA 的火坑里跳——那麻烦你跳之前,先把钱包密钥告诉我,我替你保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