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o:加密货币要靠「机构级安全 + 消费级体验」赢得用户信任
2025-05-13 19:50
Cobo
2025-05-13 19:5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只有构建「机构级安全 + 消费级体验」的基础设施,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实现真正的全球普及。


撰文:Lily Z.King


「在加密用户规模突破 6.5 亿、市场快速演化的当下,安全已不只是防御,更是体验的核心。」


「零点论坛 2025」(The Point Zero Forum 2025)于 5 月 5–7 日在瑞士苏黎世成功举办,由瑞士国际金融国务秘书处 (SIF) 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设立的非营利组织 GFTN 主办。该论坛汇聚 2000 多位来自全球的央行行长、监管者、行业领袖与技术专家,致力于推动全球金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效率。


Cobo COO Lily Z. King 受邀出席「零点论坛 2025」并作为演讲嘉宾参与圆桌讨论,围绕加密用户期待的变化及其对加密安全未来的影响,分享了我们的第一线观察。我们也希望将这些洞察带给 Cobo 的每一位用户与读者。



加密用户在变化,他们想要的也不一样了


在过去八年中,Cobo 有幸站在加密行业发展的第一线,见证了用户需求、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的剧烈变化。从用户到基础设施,从托管模式到安全策略,整个行业正经历着一次深层次的重构。


FTX 事件之后,用户变得更专业、更有警觉性。


在机构端,用户的出发点是「控制优先」。他们更关注是否具备可验证的安全架构,例如 SOC 2 和 ISO 27001 审计认证、持续的 KYT/AML 监控、细粒度审批机制,以及冷钱包或链下托管的能力。他们的关注点是:是否能达到合规要求、保护资产安全,并在必要时提交审计报告。


而在散户端,用户更追求「简洁优先」。他们希望像使用现代金融 APP 一样便捷:点一点、确认、搞定,并且在换手机后也能轻松找回资产。但他们对安全的理解也已经提升:现在干净的界面不再等同于可信平台,大家开始关注储备证明、资金可用性和资产即时访问权。


无论哪类用户,都开始追求:可验证的安全性 + 实时的资产掌控。


从单链到多链,技术基础设施在分化也在融合


从比特币、以太坊,演进到今天的多层、多链共存的世界,其中涉及桥接、Rollup、模块化区块链。这种碎片化趋势要求有跨生态统一兼容的底层架构。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前沿平台正在转向模块化托管架构:


  • MPC(多方计算)用于分散私钥控制
  • 热 / 温 / 冷钱包分层架构,用于平衡流动性与安全性
  • 智能合约钱包用于配置链上治理与操作规则


只有具备机构级安全性、整合式架构和可验证标准,才能支撑面向大众的 Web3 用户体验。


应用层进化:不仅是交易所,还有更多新场景


8 年前,我们 90% 的客户是交易所。而今天,这一比例降至 50–60%。新用户包括 DeFi 协议、NFT 平台、DAO、GameFi 和 SocialFi 项目,以及支付公司、商贸企业、稳定币发行方等。


每种场景带来的安全挑战和合规需求都不同:CeFi 强调合规与资金安全,DeFi 更关注智能合约风险与用户体验,而 Web3 企业则面临多链互通与合规边界模糊的挑战。


钱包已不只是保险箱,它是 Web3 的主入口


与传统金融中「银行账户是终点」不同,在 Web3 中,钱包是用户的核心交互入口,是进入链上世界的通行证。

然而,它也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点:


  • 用户需要自己管理私钥
  • 接受复杂操作界面
  • 承担传统金融早已屏蔽的链上风险


这对个人用户是一道门槛,对初创企业和交易所而言则是资源负担。因此,我们更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者,帮助平台「做擅长的事」,而不用为安全和合规焦虑。


安全 vs. 简洁:托管与自主的动态平衡


最理想的安全设计,是把复杂隐藏,让保护「无感存在」,并在用户需要时提供选择权。例如:


  • 默认启用风控机制,如交易限额、提现延迟、白名单功能
  • 引导式教育提示,帮助用户理解风险却不过载信息
  • 用户逐步解锁更多权限,而非一开始就暴露在风险中


托管的本质,不是交出钥匙,而是交出信任与选择权。


安全机制的推广:靠设计不靠劝说


2FA、提现延迟、交易限额等安全功能,经常被用户忽视,直到某次攻击后才被重视。数据显示,仅三分之一的用户在所有平台开启了 2FA。


有效的推动方式不是说服,而是默认设计:


  • 默认开启安全功能,并嵌入在流程中
  • 必要时提供简洁解释,提升用户理解
  • 用 AI 技术降低用户的操作负担,如自动识别恶意合约、实时钓鱼预警等


对监管者的建议:关注结果,而非流程


用户并不关心你的托管模型,而是在意自己的资产是否安全、可访问、可恢复。而 AI 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这一切——从一键开户到风险评分、实时欺诈预警,未来加密应用会越来越像银行 APP 一样简单易用。但 AI 也在武装攻击者,监管必须与技术同步进化。


因此,我们呼吁监管应以「原则导向」代替「静态流程导向」,以结果为核心目标建立监管逻辑以真正保护用户资产安全。


「监管者应打好基础,但让安全、适应性强的系统在其上自由生长。」


加密行业正在从技术探索步入大众化阶段。只有构建「机构级安全 + 消费级体验」的基础设施,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实现真正的全球普及。


Cobo 正是这场转型中的积极建设者与推动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Cobo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